射频治疗口咽乳头状瘤

2008-04-28 00:00:00 来源:

  乳头状瘤是口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悬雍垂、软腭、腭舌弓、腭咽弓及腭扁桃体表面。以往多采用手术切除、电凝、激光、冷冻、应用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手段,但效果均不满意。1998~2005年我院采用射频治疗口咽乳头状瘤1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中,男63例,女75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32.4岁;病程1个月~3年;病变部位:悬雍垂42例,软腭37例,腭舌弓26例,腭咽弓18例,腭扁桃体表面11例,硬腭4例;多数聚积型115例,单个带蒂23例;初发126例,经其他方法治疗复发1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瘤。
  1.2 治疗方法 采用国产射频治疗仪,输出功率25~65 W,作用时间3~5 s,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及瘤体大小选择治疗探头。患者取坐位,于肿瘤部位及周围1%地卡因表面喷雾麻醉3次,每次间隔5 min;将沾透生理盐水的纱布置于负极上,负极贴于患侧面颊部;助手持直角压舌板压舌前2/3,充分暴露口咽部,术者左手持Allice钳夹住瘤体,轻轻牵拉,右手持手机将治疗探头对准肿瘤基底部,扣动手机开关,作切割式凝固,反复几次,至瘤体切除,然后对肿瘤基底及周围2~3 mm范围的黏膜进行凝固,至治疗点形成白斑。术后将瘤体组织送病检。
  2 结果
  本组138例均经一次射频治疗而治好,术后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瘤,无一例恶变;随诊6个月~1年,仅有一例术后2个月复发,经再次射频治疗治好,至今未再复发;术后仅部分患者有轻度咽部不适感,无一例出现咽部粘连,局部黏膜光滑无瘢痕。
  3 讨论
  口咽乳头状瘤可能起因于病毒感染,也有学者认为基因遗传也可能是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口咽乳头状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上多无任何症状,常于咽部检查时被发现,形如桑葚,色白或淡红色,常多数聚积,单个而具蒂者少见。咽乳头状瘤在组织病理上虽属良性肿瘤,但具有显著的复发性和扩展性,亦有恶变的可能,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射频治疗的原理是在射频电磁波作用下,患处细胞产生强烈的分子运动形成特殊的内生热效应,用较低温度(60 ℃~80 ℃)使组织蛋白凝固,通过血栓形成使患处血管闭塞达到病灶萎缩、平复、消失或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射频治疗口咽乳头状瘤具有治疗部位边界清楚、无出血、无碳化、无焦痂等优点,可在无血状态下进行操作,定位准确,切缘干净整齐、无残留,避免了常规手术切除因出血而视野不清且易复发的缺点,而又无冷冻造成的黏膜冻伤,无电凝、激光或微波产生的热辐射所致的副损伤,无黏膜粘连及较大瘢痕等并发症。
  射频热效应产生的速度快,对组织损伤非常局限,因而对咽部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极小,术中术后患者不适感轻微,术后无需特殊处置,对于较大肿瘤治疗后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及超声雾化吸入减轻局部反应性水肿治疗,一般5~7天局部白色伪膜脱落而创面痊愈。本组138例均经一次射频治疗而治好,随诊6个月~1年,仅有一例复发,经再次射频治疗治好,至今未再复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射频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疗效满意,不失为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3333
3334
更多>
更多>
申五一

申五一 副主任医师

武陵区德美医疗美容门诊部

擅长:面部整形美容手术、乳房及生殖器整形、塑身减肥、创伤美容

立即咨询